有自我的教室:關於相信自己的成長之路

一個孩子「自我」意識的養成之路,會受到他們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又或是生命中遇到的人、體驗到的事、聽到的一首歌、看過的一本書、獨自走過的某條路。

他們無時無刻都在觀察、在吸收,都在不斷變化,往未來的某種樣貌的自己前進。

美國人文心理學家 A.W. Combs 對自我的定義是「個人所認為的自己 (What an individual believes he is)」。簡潔俐落的定義背後,值得去思考的是-你期望你的孩子,會相信自己是個甚麼樣的人呢?你希望他會怎麼看待自己呢?如果你請他自我介紹,他會說些甚麼呢?

從電路基礎知識到實作體驗的轉化過程

史汀實驗室的教室,在 2020 的秋冬裡展開了一系列的電路學習課程,老師透過漸進式的課程規劃,在課程初期先幫助孩子建立起電路相關的基礎知識,另外加上實際動手做的體驗活動,慢慢的將知識類的資訊,轉化為他們可以實際「看到」的成果。

這天,我們的主題是「電鈴裝置」,一群 10 歲到 12 歲的孩子們有了先前兩次的操作經驗之後,在架設器材及焊接技巧上都有了非常顯著的進步,經過一段講解後馬上能夠完全進入狀況,包括電路圖繪製、設計圖發想、到開始製作,整個過程幾乎已經不用老師特別叮嚀或是做步驟式的提醒,展現了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容許失敗和錯誤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這次在做「電鈴裝置」時,每位孩子的想像都不太一樣,有的做成一個「房子」,有的做成「門」,有的做成一個「立體盒子裝置」,大家都開始能夠發揮自己的創意進行設計,而「電鈴系統」的電路圖看似簡單,但中間牽扯到許多的「銲接處」,以及並聯、串連,還有與開關之間的關係的概念,也有可能因為連結錯誤,而不小心變成做白工。但是容許失敗和錯誤,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這樣的時刻,老師的角色則是在於鼓勵他們再次嘗試,這樣一個「接受失敗」、「重新再來」的不放棄的心意,無形之中都是在幫助孩子自我人格的發展。

關於相信自己的成長之路

電鈴裝置在製作的過程中,有孩子其實提早完成了作品,本來決定要稍微休息一下,並且協助其他同學繼續進行創作,但幫著幫著,又覺得自己的作品好像有點「枯燥」,於是孩子產生自覺主動的精神、加上同學與老師的鼓吹之下,又重新再繼續加工,希望能呈現更完整更豐富的作品。這樣一個同儕學習的環境、願意彼此幫助、甚至因此期望自己做得更好,都是開放式教育中最有價值也最動人的地方。重點不是他們完成了一項作業或是一個作品,而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相信自己可以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這次的電鈴裝置課程,在大家將近兩個小時左右不間斷不休息的狀態之下,每個孩子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作品,他們從對「電路」、「焊接」等名詞沒有概念到現在可以自己研發出自己特色的電路玩具,讓帶領他們的老師覺得非常的感動,也不禁為孩子們感到開心,更讓人期待這群孩子之後的成長之路。

感謝祝祝老師的課堂筆記。


作者:Daria Lin
執行/核稿編輯:Maggie Tsai
圖:史汀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