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生活情境的關注到工具方法的應用,透過不斷的跟周遭連結、結合手與腦的實作,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在自我不設限與非單一方向的發展下,在當下找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再思考的練習:學習、教學之於學生、老師】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作為學生、作為老師,不同身分背後的本質又是什麼?綜觀心理學、哲學思辨與教育理論,#學習是一個認知失調的過程,在同化、調適學習經驗以及認知重組的循環中,我們需要設定目標,並能夠學以致用,才能在看的見效果的學習中獲得快樂,認為學習有意義。
學生何以是當下的樣態,是過去諸多可控或不可控的選擇所造就的,而老師透過提問讓學生喚醒前意識、理解無意識,將問題還給學生,用心聆聽,以 #連結性的教學語言 支持學生形塑自我,才能與學生產生連結、達成共識。此外,教學沒有對錯,只有目的性的差異,老師/教學的重要性在於 #學習地位的理解跟生命經驗的堆疊,藉由老師對於學生近側發展區的幫助,讓學生有效進步,形成有目標的學習,進而擴大自己的獨立學習區間。
【科技 X 互動的美味關係】
我們先從重新理解互動就是「有一個 #輸入INPUT→產生一個 #輸出OUTPUT」開始,討論什麼是好的互動、什麼是不好的互動,透過多個案例的比較,總結出好的互動、不好的互動分別有哪些特性。
接著進一步認識 #常見的互動形式有哪些,例如觸控牆、體感遊戲、網頁互動等等,透過詳細的介紹,我們開始能試著自行觀察並解析市場上的科技互動形式了!而科技互動的未來是什麼樣子呢?基於目前的發展現況來說,大致上會是設備的升級以及更多感官的加入,例如味覺。
最後,透過回顧 2022Maker Faire 的「史汀未來早餐店煎台」和臺灣教育科技展的「尋寶趣!教學進化道具」,我們對兩者間的開發程度與工作量能上的落差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相信有助於未來在執行跟科技互動有關的專案時,能夠更正確的評估及準備。
【從學習到成果的總結展示】
教育與學習的成果該怎麼被梳理、整合並呈現?我們現場分組進行腦力激盪,提供畢業展覽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從 #轉譯的方式、#陳列與設計、#互動方式 出發,快速發想不同的提案,同時 #蒐集參考佐證的案例,並 #事先預想可能遇到的困難,藉由不同角度的檢視,幫助釐清畢業展覽中可行與不可行的項目,期許最終能夠幫助學生收斂、匯集所思所想與所學,為自己的學習歷程畫下美好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