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生活是美好生活」?

孩子們無一不以分享自己的興趣為主要參照的回應方式,包括「美好生活就是可以一直玩手遊的生活」;或是「美好生活是可以不用寫作業的生活」;也有人提到「美好生活就是可以一直發展自己興趣的生活」。

可以得知,大家在此對於「美好生活」有了第一層解釋,就是「對自己而言開心」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生活。

「這兩個地區,哪個比較符合你心中的美好生活呢?」

大家持續以過往的個人認知解讀兩張圖片背後的意涵,各有其道理,而孩子們也進入了對於這些問題的刻意思考。

到目前為止,還尚未針對「美好生活」做決定性的解釋。

接著,我們請學生猜猜看兩張照片分別是哪裡?

第一張照片,大家透過右邊的內部結構判斷:「這裡是一間圖書館」,較少孩子知道甚至實際去過「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很快地再放下一張圖。這張圖一出現,馬上有人提到:「這裡是北投圖書館,我去過!」五個孩子中,就有三個曾經有去過北投圖書館,且對它的環境與外觀印象深刻,因此這裡立即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圖: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圖:北投圖書館

這兩張圖的差別在哪裡呢?這時我發下了一份 #觀察紀錄單,一起觀察與討論,兩棟建築物在外觀上有什麼差別?北投圖書館又有什麼功能上的特色呢?

第一個問題大家普遍都能回答,不過到了第二個問題時,大家比較抓不清方向,因此特別將觀察的結構重點圈出,進行第二輪的討論:「這些設計有什麼作用?」孩子們看見被圈出的幾個設計點後,馬上爭先恐後的說出觀察到的幾個特點。

那麼,為什麼要以這些概念「特別」設計與規劃呢?這裡我們就再帶入「#綠建築」的概念與設計原理。綠建築是以 #環保#節能#永續 為出發點的建築設計,日常生活中,空間內的規劃有助於更往綠建築的方向發展設計!🏡

透過提問與引導,第一階段的課程希望能讓孩子們初步理解「何為綠建築?」以及「生活當中的實例」,孩子們的專注力也需要有緩和空間。

圖:學生在討論後將結果紀錄於學習單

第二階段的課程開始前,我們先一起複習並統整上一節課提到的基本綠建築概念,我們歸納出:「消耗最少材料」、「具基本結構、可承重」、「可透光、透風」,這三種基本概念。當然這不完全是綠建築的完整條件,只是先以較易接受的方式理解。

承接前半段學習到的「綠建築」中,對於「燈光」的需求,也就是需要具備可透自然光的特性,因此我們在此階段學習燈泡的基本特性,以利最後能夠創作作品。

將「鈕扣電池」與「測試燈」發下去後,孩子們開始嘗試讓燈泡發光,大家接續成功後,再拿起發光的燈泡理解其原理:「電池正極與燈泡正極相連,電池負極與燈泡負極相連」。

那麼,如果今天電池與燈泡不要直接接觸呢?這時我發下了「銅箔膠帶」,並發佈任務讓孩子們練習操作,學到讓銅箔膠帶轉彎的技巧,更了解到:「#銅箔膠帶其實在扮演電線的角色」這個概念。

圖:學生嘗試利用鈕扣電池讓燈泡發光

完成了 #紙電路 的練習後,馬上進到這次工作坊的重頭戲:Chibitronics 電路開發板的認識與使用。Chibi板是一片能透過程式碼控制燈泡亮、暗、閃爍的電路互動板,透過觀察與討論,讓孩子們理解,剛剛用電池可以讓燈泡運作,而電路板也是類似的邏輯,因此電路板上寫的文字應該就會需要代表正極與負極,這樣才能讓燈泡順利發光!

也因此,將銅箔膠帶以電路的效果貼在紙上,並且將Chibi板夾上去,那麼就可以用Chibi版來讓燈泡發光!那麼,要怎麼「控制」燈泡的效果呢?就需要來撰寫程式了!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最後,我們一起進入Chibi的官網,透過 #積木型程式 的撰寫,讓原本只能發光的燈泡,可以有亮有暗,做出閃爍效果,甚至可以一次控制多顆燈泡!而孩子們在此也感受到了用程式碼控制電子元件效果那直接的學習反饋!💪

圖:學生練習透過Chibi板讓燈泡發光

到了作品製作的環節,透過範例展示,大家一起討論有關「綠建築」的應用,而本次工作坊只需著重於一個小重點「透光」特別練習即可,因此這部分便是利用上課所學的知識,搭配軟體、硬體技術,進行作品創作!

每個孩子開始製作建築、繪製草圖、鋪上電路、撰寫程式、並且在最後進行偵錯測試,最後每個人都完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綠建築作品設計!💫

大家將作品完成後,都能拿著作品很自然的解釋自己的創作:

「老師你看,他成功了」

「老師你猜這是什麼?這是太陽能板」

「老師這是我特別設計的陽台,他可以…」

「老師我終於完成了!」

「老師時間不夠….」

孩子們講解的過程中,也側面反映出孩子們對於這些內容的理解,每個人也在完成後露出滿足、富有成就感的笑容!

圖:孩子們透過媒材嘗試創作,並測試承重功能

課程結束前,針對本次工作坊做了一些總結,在此問了幾個問題:

1. 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建築存在嗎?

2. 綠建築一定是綠色的嗎?

3. 我們可以怎麼做?

目前在世界各地,「永續」的概念愈發被各國重視,而不管在墨西哥、澳洲、德國等地也都有類似設計理念的建築存在,因此理解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它們真實在發生」。

至於「綠」建築,有個孩子幫我總結了:「#綠代表的是自然,而不是單純的代表顏色」。因此綠建築意指以自然環境為主要考量的建築物設計—並非一定要綠色,而是以「服膺現場的顏色、不突兀」取代之,讓「美」和諧的存在於這些畫面光景中。

最後,我們可以做的很多,在生活中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只要養成一些微小的好習慣,就能有意識地讓整個社會往「美好生活」的方向進展,同時能對周遭的人事物帶來持續性的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