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生活情境的關注到工具方法的應用,透過不斷的跟周遭連結、結合手與腦的實作,可以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在自我不設限與非單一方向的發展下,在當下找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理解是打開溝通的鑰匙】
每一個團隊都有適合的溝通方法,而新創團隊更是需要時時調整。
#在個人與團隊間找到平衡是困難的。透過團體動力活動,一起完成一項艱困任務,並反思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定位,在遇到困難時下意識的習慣是什麼?這樣的行爲是否對團隊有利?
而專案管理中,最有趣也最公平的事就是「時間」是有限的。在理解每個人的長處與短處之後,也許未來我們就能更恰當的與夥伴交換工作、或有限的共同投入時間,當真正看到「時間籌碼」在手上的流動後,更能建立未來溝通的共同語言。
【看見家長真正的需求】
在教育產業中,每一個工作者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外的形象之一,#聆聽是看見需求的第一步。
我們嘗試一起在課程之間找到脈絡,抓出史汀在科技教育中專屬的特色和價值,練習對話、聆聽,看見家長內心的需求,提供對應的解決方案,尊重包容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
【平衡是「美」的共通性】
有時候你會覺得一個東西很「美」,爲什麼?
美的形式原理並不陌生,秩序、對比、對稱、均衡、韻律等等,都可以是一種美。E=mc^2,有人覺得他很美;一幅黃和藍大色塊所組成的畫作,也有人覺得他很美。愛因斯坦與馬克・羅斯科,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抽象表現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之一,他們雖然在不同的領域,但都努力在混沌中找出秩序。
因此,也許美是一種追求理想的側寫照,有框架,就會有框架之外;我們會覺得科技很美,也許是因為他在外觀設計的考量、也許是一種邏輯思維的整潔,又或者,#我們是正在運用科技驅使社會更美好,#並且行動。
【職業生涯就是長達40年的超級馬拉松】
跑過馬拉松的人就知道,配速是決定你能不能跑完的關鍵。
以《人生的長尾效應》這本書提醒我們這些正在起跑線附近的夥伴,#職業生涯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大多數人過分低估了職涯的長度,因此錯失良機。在「厚植實力」、「大展身手」和「投資傳承」三大階段,皆有不同的策略,讓自己能夠持續的在跑道上奔跑。而共同能力、重大經驗和穩固關係,更是決定了職涯的動力,持續累積培養才能維持向前的動能。
最有趣的莫過於計算和分享自己的職涯效益評估分數,定期回顧四個關鍵要素「學習、報酬、樂趣和影響」,均衡自己的職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