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放電小聚 ① 來點好玩的-關於館內的遊玩二三事

本次活動邀請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營運總監汪家灝、台北偶戲館 館長蔡易衛,將場館的角色定位、發展脈絡、關注的內容,結合自身的背景、經驗及思考,為我們帶來他們獨特的觀點/觀察與發現,啟發我們就遊玩、兒童、展覽、議題溝通與詮釋資訊的角度產生更多元的想像。

放電祭,陪著孩子無限放電、世界不設限!

而放電小聚,為放電祭的特別活動,是與 #教育、#創新、#學習、#遊玩 或 #兒童 有關的系列座談。透過邀請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展示教育推廣者、設計師及自我實踐志向者等相關單位/角色,分享實際經驗與心路歷程,讓大眾可以更了解在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有哪些多元的可能與觀點!

本期放電小聚焦點|「玩」 
「玩」是什麼呢? 玩可以是遊戲、參與,可以是探索、嘗試、挑戰,也可以是欣賞、觀賞某種有趣的事物或某個事件;儘管都需要遵循某種規則或機制,但卻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長出屬於自己的玩法、屬於自己的經驗。 在玩的世界裡,我們投入、我們感受,不論是純粹的樂趣或學習到某種知識,透過「玩」我們都可以從過程中有所收穫!

場次一聚焦|在場館內的「玩」是什麼?

館內提供什麼樣的「玩」給兒童?未來「玩」在館內還能怎麼發生?

本次活動邀請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營運總監汪家灝、台北偶戲館 館長蔡易衛,將場館的角色定位、發展脈絡、關注的內容,結合自身的背景、經驗及思考,為我們帶來他們獨特的觀點/觀察與發現,啟發我們就遊玩、兒童、展覽、議題溝通與詮釋資訊的角度產生更多元的想像。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營運總監 汪家灝
從做產品到用展覽及場館做推廣

成為自行車文化探索館 Cycling Culture Museum 這個偌大場館的營運總監之前,汪家灝其實已在巨大集團耕耘多年,參與自行車生產的品質管理、市場開發等產品線業務。隨著集團進一步擘畫推廣自行車的全新藍圖後,他決定接受這個跨出舒適圈的挑戰,成為引領、營運一個場館的角色,為推動自行車文化與價值系統的行動出一份心力,讓更多人「接觸、認識自行車,對其產生喜愛」。

一切都是為了移動到更遠的地方

原以為開頭就會進入介紹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部分,不過家灝總監反而是先從移動工具的發展開始分享,真是意想不到!

「你知道移動工具中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嗎?是輪子!」移動的載體與科技相依並進,人類為了抵達遙遠的前方、為了邁向廣大又未知的世界,從個人的交通工具到陸/海/空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科技持續蓬勃發展,以輪子為起點,人類的交通史徹底改變。

自行車於1790年左右由法國人西弗拉克(Comte de Sivrac)發明、眾多人研究與改良至今天,已是最成功的人力工具之一,而巨大集團數十年來持續成長,已成為全球自行車市場與自行車文化的重要推行者之一。為了更貼近消費者及市場,巨大集團成立了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期許藉由一個實體空間的存在,展開人們對自行車世界的嶄新視野與無限想像。

不只是自行車,更是文化精神、生活素養的展現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是世界第一座以互動科技及工藝美學來讓民眾參與自行車世界的博物館,具象傳遞自行車各式樣貌及文化發展,希望啟發參與者透過自行車展開不同生活歷程。

民眾能夠探索與體驗自行車文化,學習與交流自行車生活,場館內以展覽、互動及教育推廣活動等多元形式,與民眾深度溝通。

在這裡要怎麼「玩」?來到館內,民眾可以透過豐富的展示,了解自行車設計的歷史演變及文化背景、永續未來的願景目標;在實際體驗中,感受每個材料的選擇、創新設計背後的科學原理與技術,如何影響自行車的性能。而除了常態型的展覽外,館方也正規劃如課程開發、導覽、DIY工作坊、兒童參觀輔助教具、動態展示積木組件等項目,期許能提供更多的探索方案給民眾。

在分享的最後,家灝總監還加碼補充關於自行車的小知識:「姿勢」就是力量!騎自行車的時候雙腳安放的位置跟角度很重要,維持正確的姿勢能夠提升騎乘效率、舒適度與安全性,減少運動傷害,改善長時間的騎行表現~

台北偶戲館館長 蔡易衛
傳統與當代的對話,以「偶」話人生

出身雲林從事酬神戲的布袋戲家庭,現任台北偶戲館 Puppetry Art Center of Taipei 館長的蔡易衛,沒想過自己會成為館長(笑)起初不太確定要做什麼的他,嘗試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從文物保存與研究,經歷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廣達文教基金會、文策院等等單位,逐漸在尋尋覓覓中回到「偶」的世界,從原先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找到發揮所長與熱情的定位所在。

「偶」、「偶戲」發展已久,如何避免凋零,保持活絡?在接觸多樣藝術實驗後,引發易衛館長對傳統藝術「當代性」命題的探尋,期許能持續保持初心,挖掘「偶」的更多可能性。

不只是場館:一個開放、好玩的交流平台

開館已超過10年的台北偶戲館,在易衛館長接任後搖身一變,突破原本以典藏各種戲偶為主的框架,結合知識與互動裝置,成為歡迎所有人接觸到偶並享受觀展樂趣的空間!

他帶著團隊重新梳理與偶相關的人文史料,盤點相關資源、發想多元展演活動,思考如何優化現有的東西,加以活用,產生有趣的內容,同時加入能夠刺激及打開五官的設計——如藝術進駐、實作工作坊等,透過各式各樣的嘗試,持續擴大舒適圈,希望能以偶會友,將更多人拉入這個圈圈。

館長也認為,「如何創造有趣的事」是很重要的,平常就要多看、多體會,讓自己保持開放的思考,進而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新的能量,溝通文化的面向、重新找回兒時記憶、抓出與觀眾的共鳴點,進而讓大家願意走進來,形成正向的循環,是團隊正在努力的事。

交流照片

小聚的最後,與大家持續對談與交流,為今天的精彩內容帶來圓滿的結尾!

∞∞∞∞∞∞∞∞∞∞∞∞∞∞∞∞∞∞∞∞∞∞∞∞

其他場次

🔶場次2⃣【這樣玩也可以-從遊玩中學習的成長日記】
時間|2025/01/11(六)14:00-16:0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11樓多功能教室(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分享人|
①王琳 /基隆吉古拉親子共學團 創辦人
② REX/REXTAC雷克斯製造所 創辦人

#2025放電祭 #放電小聚 #史汀實驗室 #放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