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館是本大書──從語文科及文本分析角度看「設計我們的世界」展

因為語文是具有功能性的,經常作為資訊的載體,因此語文永遠位在任何資訊傳遞與轉化過程中的核心;從這個角度出發,觀展的人除了單純瀏覽展覽內容之外,更可以去分析展覽中的資訊被用什麼方式呈現、為什麼要用這些方式呈現,而透過這樣的思考,則可能更加深入了解策展的邏輯。

在第三場教師聚會中,任教於無界塾的語文科嘉怡老師從「語文的本質」這個角度切入,帶領大家發現另外一種觀看展覽的可能性—

將展覽當作文本去閱讀與分析

因為語文是具有功能性的,經常作為資訊的載體,因此語文永遠位在任何資訊傳遞與轉化過程中的核心;從這個角度出發,觀展的人除了單純瀏覽展覽內容之外,更可以去分析展覽中的資訊被用什麼方式呈現、為什麼要用這些方式呈現,而透過這樣的思考,則可能更加深入了解策展的邏輯。

那麼,我們要如何重新觀看與理解「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這檔展覽呢?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透過策展人的眼睛以及博物館教育相關理論兩種角度嘗試理解展覽,如今則又要以文本形式和資訊載體為觀察重點,再次行經整個展場。


踏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螢幕,播放著一段與美國女學生們的訪談,當中詢問她們認識哪些發明家、其中是否有女性、以及關於不認識女性發明家的反思。

這是觀者進入展覽之後第一個發生互動的資訊來源,因此具有一定的意義與重要性──那麼,為什麼是以影片形式呈現呢?訪談影片這種資訊呈現方式能傳達出一種無可取代的真實感和急迫感,因為它是最擬真的(最像真人在觀者面前說話),能讓觀者認知到「問題/議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緊急/嚴重」;除此之外,這段影片的內容並不困難、也沒有需要特別記憶,因此不一定需要靜態的文字呈現,觀者可以在影片播到任何一個段落時前來觀看,一樣都能很快速地抓到重點,並帶著啟發和對議題的好奇(而非知識)繼續探索展場。

在第二個「見微知著」的開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資訊呈現方式,是一段介紹「科技性別化創新」概念的影片,讓觀者能清楚明白地知道這個概念在學術領域被熱烈討論的程度以及概念的基本方向,引領觀者了解主題的重要性,促使他們更有動力了解接下來的展覽內容。


第一個重要展區「關鍵少數」中,也有不少有趣的資訊呈現形式。這個展區是以劇場的形式去介紹歷史上重要的女性科學家,以時代的分別分為六幕,因此有許多類似「說故事」的表現手法。舉例而言,在著重強調一位女性科學家及其所身處的一種情境的第一幕(希臘化時期的希帕提亞)和第三幕(啟蒙運動時的夏特萊夫人及沙龍文化),都運用了單純的錄音,營造出一種聲音劇場的效果,觀者可以在該幕的小空間中,完全被敘事的聲音所環繞,並隨著聲音和些許光源的指示同時閱讀文字介紹或觀看展品,屏除其他刺激,全然浸淫於該種情境並專注於認識該位科學家。與此不同的是第二幕(文藝復興/科學革命時期),因為要同時介紹四位科學家但又要兼顧說故事的情境感,再加上其中三位科學家都有留下視覺效果強的手稿或實體作品,因此將一個空間分割成四份,每一區塊都透過動畫(不同於真人影片,帶有強烈的敘事感及虛擬世界浸淫感)、工作檯重建(放置仿製的科學家手稿或模型作品)及文字敘述交織來敘事。「關鍵少數」區的故事雖然都是真實故事,但因為都從「角色」出發,又具有時代感且大多不為觀者事先所知,因此資訊呈現的手法也更強調「如說故事一般」,與其死板地閱讀文字,不如用各種聲光效果交織來讓觀者能身歷其境,或許對於那些歷史上的女科學家也更能感同身受。

在第二展區「見微知著」中,介紹了四種領域的科技性別化創新案例,包括科學、醫療、工程與環境。與上一個展區截然不同的是,這個展區大量使用文字展板來作資訊呈現,同時善用精確度、專業度高的示意圖(如街道和房屋設計圖)及實體工藝品(如功能特殊的輪椅)輔助資訊傳遞。由於這個展區是資訊量最大的區塊,同時也特別講求資訊的正確性,因此採用以上所提到的展示方式相互搭配,以確保觀者不但擁有足夠的時間去吸收資訊,同時也能將文字敘述與實體樣貌做出精確連結,避免錯漏或誤解的空間。

以上只是分析「設計我們的世界」展覽中幾種最明顯的資訊呈現方式/文本形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等待觀者進一步發掘;不管您是否已經參觀過「設計我們的世界」,都非常鼓勵再用這個角度出發來觀察與分析這檔展覽,想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收穫!


作者:黃家筠
執行/核稿編輯:Tzu Yu Chou
圖:史汀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