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課程設計反思1:手術解決方案

用「設計我們的世界」展覽中的工作坊來設計給老師的課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大部分的活動內容都⋯⋯

看似直觀的實作活動,卻找出與其他領域知識的連結點

這樣的增能活動,既增其深度,又拓寬其廣度

用「設計我們的世界」展覽中的工作坊來設計給老師的課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大部分的活動內容都很直觀,好像不需要我們「教」,是成人一定能自己參透如何操作以及活動目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為這樣看似直觀的實作活動,找出與其他領域知識的連結點,既增其深度,又拓寬其廣度,並且讓老師們在這樣一個實作的過程中,能夠很具體地想像如何運用類似如此的學習方式,帶學生認識博物館、認識這個展覽、甚至認識與博物館展覽完全不相干的事。

這樣描述好像很空泛,那就直接進入「手術解決方案」這個例子吧。這個工作坊的活動內容,是再容易理解也不過了:拿些木筷、橡皮筋、棉線、磁鐵條之類的小工具,從各種奇形怪狀、到處開口的塑膠盒中,取出代表著「病」的小磁鐵或小彈珠──別說是成人,就連小朋友也非常能掌握,可能是展場四個工作坊中最容易掌握的一個。但是,這不代表它沒有值得探索的點,更不代表我們不能增加這個活動的豐富度,設計成給大人的課程。

我們做課程設計當然要先抓大重點、主要目的,在「手術解決方案」的課程設計中,我們抓了兩個學習目的:第一個,是去透過明確主題的操作體會設計「解決方案」的過程,也就是「為特定人、特定目的而設計」的思考方式,這是緊緊扣住展覽主題、但又跳脫了它的更高層級的理解;另一個,卻不是「手術」(XD),而是著眼於手術情境所提供的身體臟器圖、以及多處須動手術的設定,而形成的「有視覺」、「多資訊」這兩個特點,希望帶老師們認識視覺化的資訊呈現工具 ThingLink

所以,在我們的思考脈絡之中,以手術為題的活動在課程設計上,完全未必需要連結到情境所設定的醫學領域,倒也不必太過強調活動內容的手作特性,更重要的卻是去連結一種思考方式、以及一種彙整思考的方式。

一、設計、闡述與比較工具──以學習單為引導

左測是繪出工作的樣子、右上角是描述使用的材料、右下角是工具的運作原理

在第一個學習目的上,我們以學習單去引導老師們,讓他們設計完每一個手術工具之後,都去思考那一個手術挑戰的特性是什麼,以及自己用了哪些材料、那些材料的特性又是什麼,從而去串接「我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設計出具有何種功能的工具」這個思考邏輯。

學習單、或者說使用者中心設計這邊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被給予同樣情境、同樣使用者、同樣材料時,不同人還是會設計出不同的東西。換言之,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固然是學習重點,但是個人差異、多元思考更是讓世界充滿各種方便而精彩的設計的重要原因;這件事情是老師面對學生、成人面對自己,都應該記得卻常常忘記的事。

回想當初設計課程時,設計成果的異同比較雖然一直是重要的一環,在實際操作時也佔去不少時間讓老師們細細比對自己和他人的成品,甚至拿別人的工具來嘗試,但我們好像並沒有這樣明確地表述這件事,沒有將這個隱含之意直述為一個重要學習目的,所以在這裡敘述,感覺特別鄭重。往後再操作相同教案時,或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那個比對異同的區段,究竟想達到的事怎麼樣的學習目標──不是學會更強的手作,甚至不是去學習別人的創意或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邏輯,而是學著認知到並讚頌那些只屬於別人的能力,以及那些自己獨有的。

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有最後一種觀察,那就是有些挑戰可以「蠻力破解」;採取蠻力破解的人,通常有一些過人的能力,但卻因為這些能力,使得其創意受限。以「手術解決方案」來說,筷功好的老師,那簡直是開了外掛,不管什麼樣的挑戰都可以兩支筷子一夾就解決。但是,卻是那些筷功不太好的人,才會不斷去想每一個手術挑戰的癥結點、困難點到底是什麼,以及不斷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去製作工具,最後的成品往往最令人驚豔,而且是穩定度(成功率)最高的。這個觀察一直讓我想到自己的學習歷程,因為記憶力好的緣故,許多知識完全可以靠硬背來應付考試,可是沒有深刻理解的結果就是考完即忘,更不可能內化為我所用;這個學習上的情況與手術挑戰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也希望老師們能從中體悟到,和孩子們強調「嘗試(過程)」比起強調「做到(必須滿足的目標)」,對學習遠遠更有幫助。希望能從這份觀察延伸出額外的反思時段,加入原本的課程設計之中(例如,讓每個老師都去嘗試用筷子夾vs.用嘗試很久才設計出的工具,統計成功率,來闡述學習過程中敲敲打打而非一步到位之必要)。

二、ThingLink視覺化資訊呈現

ThingLink本身並不是太難使用的一種科技工具,但帶老師們使用它,算是一種訓練思考與統整的方法吧。在現在這個時代,有太多的資訊都來自於影音管道,因此我們思考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呈現資料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考量到影音資訊的特性;ThingLink被融入這個課程,可以說就是著眼於這件事:幫助老師們學習學生在這個世界上所會需要的能力,並思考如何教給學生。

我們請老師們做的ThingLink成品很簡單,其實就是將「手術解決方案」的身體臟器圖照起來當作底圖,然後在各個臟器上,標示出相對應的「手術」過程──是以上傳影片的方式。但是,老師們仍然如我們所願,在過程中發揮了創意及對ThingLink功用的理解,有些人除了手術影片、工具照片之外,還附上了真的醫學相關的連結等等資訊,顯示出他們頗能掌握ThingLink的使用情境,也完全可以想像怎麼用ThingLink來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體驗。

這表示我們這個區塊的課程是很成功的,儘管它看似只是叫老師們操作一個軟體,但其實包含了兩個重要元素:一個是主題和內容是他們關心的(以這個例子來說,因為他們才剛親手操作完手術解決方案,還花了很多時間比較自己和他人方案的異同),另一個則是要求做出一個小專案成品──不是學習我們希望他們學的功能,而是為了要能做出一個自己的東西,而主動學習達到這目標所需學會的功能。


看老師的作品:

http://thinglink.com/scene/140938384908274893

http://thinglink..com/scene/1409383849082748931


作者:Stephanie
執行/核稿編輯:Maggie Tsai